1925年6月26日,查理·卓别林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经典影片《淘金记》首次上映。昨日配资炒股平台配资,正值这部旷世杰作问世一百周年纪念日,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推出了4K修复版《淘金记》的重映活动,中国的电影院也积极参与了这场跨越时空的百年电影盛典。曾成功发行过阿彼察邦导演的《记忆》和宝拉·柯特莱西导演的《还有明天》的“浪漫电影发行科”,负责组织了《淘金记》在中国37座城市举办的100场特别放映。
虽然“全球同步上映”是当下好莱坞大制作常用的商业策略,但此次在全球范围内同一天重映一部百年前的默片电影,却是一次打破传统发行模式的文化盛举。世界各地的电影修复机构、电影遗产保护组织、早期电影版权持有者及发行方,共同推动将这部早期电影提升为全人类共享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一百年前,《淘金记》在美国首映,创造了当时高达600万美元的票房奇迹,位列默片时代票房排行榜第五名。卓别林曾多次公开表示,《淘金记》是他最引以为傲、最希望被后世铭记的作品。
在进入1920年代之前,卓别林已经在爱尔兰裔制片人塞纳特创办的专门制作喜剧的“基石”电影公司,塑造了一系列古怪滑稽的人物形象——那些无所作为的失败者、夸张浮夸的流浪汉,以及天真无邪的乡巴佬。这些角色生存在一个充满神经质和变幻莫测的新时代——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——却显得格格不入。卓别林正是从这些荒诞的形象中,打造出他创作生涯中独树一帜的“流浪汉”形象:头戴圆顶小帽,身穿宽松破旧的衣物,脚踏过大皮鞋。他将欧洲传统的哑剧技巧发挥至极致,塑造出一种既赤贫又不失优雅的复杂气质。电影史学者马克·卡曾斯在其著作《电影的故事》中评价道:“卓别林对喜剧电影的发展贡献犹如格里菲斯对剧情电影的开创。他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注入细腻的情感,让电影从纯杂技表演跃升为富有人性光辉的艺术表达。”
展开剩余72%《淘金记》便是对这段评价的完美诠释,这部电影凝聚了卓别林原创喜剧中最具代表性、最打动人心的经典场面。它被美国电影学会列入“百年百大电影”及“百年百部喜剧”榜单,堪称电影史上的里程碑。
影片的拍摄历时17个月,耗资高达90万美元,成为当时成本最高的喜剧电影。卓别林大胆创新,将动作喜剧置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之中。影片开头描绘了大批淘金者翻越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积雪山脉,当年动用了600名群众演员,在海拔雪线以上的山顶实地拍摄。卓别林深入研究了19世纪90年代的“克朗代克淘金潮”历史:当时约有十万怀揣发财梦想的淘金者徒步穿越北美荒凉冰原,前往加拿大偏远的育空地区,其中多数人命丧途中,幸存者则陷入了“人吃人”的恐怖噩梦。
卓别林巧妙地以喜剧手法揭示“欲望如何吞噬人性”的沉重主题。他的表演融合了欢快的小丑滑稽、哑剧艺术、犀利的社会批判和温情动人的剧情。那些煮鞋当饭、跳“面包舞”、以及在摇摇欲坠的小木屋中险象环生的逃生片段,都是卓别林演艺生涯的巅峰时刻,这些经典均出自《淘金记》。法国导演特吕弗盛赞卓别林“创造了具有强大说服力和美学价值的电影逻辑”。这部跨越百年,依然吸引新老观众,带来90分钟纯粹欢乐的影片,主题深刻探讨了极度饥饿和孤独的痛苦:一个被逐出文明社会、身处冰冷北极圈的流浪汉,对基本生存需求的渴望,以及被他人接纳的希冀。
特吕弗曾是社会底层的叛逆少年,因意外被知识分子收养而成为“偏差的幸存者”,因此他在功成名就后,依旧敏锐观察并总结道:“电影自诞生起,制作电影一直是特权阶层的专属,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存在深刻的文化与阶级鸿沟。”而卓别林是为数不多能跨越这道鸿沟的天才。他幼年遭遇父亲酗酒遗弃,目睹母亲精神失常入院的悲惨经历。自九岁起,他便成为抱着伦敦肯辛顿街头墙根流浪的孤儿。作为局外人,观众难以察觉那些细微的滑稽与心酸——即使在他最早无情节的追逐喜剧中,卓别林也比任何人跑得更快更远,因为逃亡和饥饿已深植他身体的记忆。极端悲惨的童年赋予他非凡的爆发力。
特吕弗对《淘金记》的评价满含哀伤:描绘饥饿的电影并不罕见,但真正拥有与影片中同等深度亲身体验的,恐怕只有卓别林。
《淘金记》充满了匮乏与暴力氛围中绝望的情绪,卓别林所饰演的流浪汉不仅饱受饥饿折磨,更因被社会排斥而脆弱无助。无论是熙熙攘攘的淘金小镇舞厅,还是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,他始终是孤独的边缘人。
电影理论家安德烈·巴赞指出,卓别林所创造的“最边缘的边缘人”形象及其哑剧表演风格,与他本人的生命经历密不可分。由于母亲的精神失常,他作为无人照料的流浪儿,生活在极端孤立环境中,受到道德审判和社会攻击,始终与周遭世界保持疏离。唯有哑剧天赋帮助他从孤独中挣脱出来,令人唏嘘的是,这种艺术才能或许正源于他精神失常的母亲。巴赞借鉴病理学家贝特尔海姆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,认为卓别林的喜剧表现逻辑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逻辑存在相似之处:“他是这个所谓‘正常世界’的局外人,但并不畏惧,勇于采取行动。只是当他与世界接触时,他对周围事物的使用方式往往异于常人。”巴赞特别强调,《淘金记》中“面包舞”场景,是“生活物品转换用途”这一表现手法的最精彩范例。
这一百年不衰的电影,不仅展现了卓别林对艺术的卓越贡献,更深刻反映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对尊严、温情和生存的永恒追求。
发布于:山东省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